这篇调研报告除了像前两篇一样呈现我此次实地考察的见闻,也将会参考来自我们的合作方“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网站中的信息,以便对高椅村的情况进行更加全面的介绍。希望通过这样的结合,可以找到更好地使用这些专业资料的方式,发掘其中有趣又实用的信息,提供给和同样对传统村落感兴趣的人。这样即使我们不能马上去旅行,也可以先了解这些村落的故事了。
目前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已上线的村落有165个,还有很多仍待上线。这一次,我们就先以高椅村为例,看一看数博网站中有哪些专业性的资料是值得我们作为旅行参考的,又有哪些是我们实地考察才能够收获的。
下文中我会以“分项列出”的方式,来呈现调研过程中的见闻。【总结概述】可以让各位快速把握重点,【旅行攻略】会分享实地寻访的实用信息,【详细考察图文】则是以图片+说明的形式,直观呈现考察过程中的见闻。
如果想先阅读游记,可以从【详细考察图文】读起。
8月25-9月2日,第一次前期考察目的地示意图
- 调研活动介绍及 湘桂黔调研考察 第一站:沅陵
- 湘桂黔调研考察 第二站:荆坪村
- 调研考察第三站: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 高椅村
总结概述
作为湖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高椅村不仅拥有大量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传统民居,村落的布局也错落有致,堪称中国传统乡村规划设计的典范。因此整个高椅古村建筑群入选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第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巫水河在村旁流过,在如今的公路修通之前,巫水河的航运曾是这片多山地带重要的交通方式,高椅村当年的繁荣,正是因为它曾是湘黔地区历史上重要的航运枢纽。
如今河道已经无法通行,陆路前往村中的交通也不算便利,村子不复昔日的风光。但是高椅村依托自身的资源,仍然把村子的旅游开发做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一般的游人不需要导游,也可以跟着指示牌的指引寻访村中主要的历史遗迹,甚至进入一些老宅室内,算是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一个不错的实例。
然而古村区域之外紧邻村庄的公路和巫水河的沿岸都比较杂乱,再加上附近的水电站和村口正在建设中的高层楼房,自然环境的破坏有些严重,影响了村落的整体景观,让人十分可惜,也有些担心这里的未来。
- 数博网站高椅村全景截图,可见村边的巫水河上游不远处的水电站,以及村内的大片“窨子屋”式传统民居。
点击可访问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高椅村全景
推荐等级:⭐⭐⭐
地点速览
因高椅村中建筑、遗迹众多,因此仅以一些地标性的地点,作为分区域详述的参考。我会以它们为中心在详细考察图文部分介绍这几处地点及其周边的见闻。
地点一:红黑鱼池与民居
红黑鱼池开凿于清朝嘉庆年末,叫这个名字是因为鱼池的一边用来养红鲤鱼观赏,另一边养鲫鱼、青鱼等鱼食用。环绕着鱼池是村中比较精美的几座老宅子,其中之一还是当年的钱庄,不仅形成了村中一处很美的景观,池内的水还可以用作消防。这里是村内主要的蓄水中转站之一。
地点二:蒋太君墓
蒋太君据传说是高椅村杨氏一族始祖之一廷茂公的夫人,生于宋末,卒于元初。元泰定丁卯(1327年)5月,元军从武冈经古驿路向会同进发,途中经过高椅时,欲进村劫掠。蒋太君为保护村民,引元军走岔路至麻园,最终在麻园被元军所杀。杨氏后人为了纪念她,在麻园为她修了一座精致的墓园,祭拜至今,并尊称她为“麻园太婆”。
地点三:月光楼与荷塘
月光楼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原房主据说曾在外读书,返乡后便引领当时的风潮,将家宅修成了“中西合璧”的式样。目前村中类似的民居不止这一处。
地点四:大塘与五通庙
大塘坐落于村口,成型于明朝嘉靖十二年(1534),是村中最大的蓄水池,全村的排水在这里汇集,沉淀后流入巫水河中。平日既可以起到消防作用,种植的荷花也美化了村中景观。大塘附近的五通庙建于清嘉庆年间,很遗憾82年就已经拆除了,如今只有五通庙前的一棵古树尚在。
地点五:村口荷花池、古井及民居
村口有一大片荷花池,池畔修有古井,村民可以在塘边用井水洗衣。
地点六:村中田地与民居
在村后山坡与巫水河畔的聚居区之间,可以看到村民们耕种的田地,除了大多数居民生活的上寨和下寨,另外也有些居民散居在坡地上。穿过田地走过去,也会看到一些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
地点七:高椅码头
高椅村背倚大山,下临巫水河,历史上就以盛产木材闻名,村中的码头曾是重要的木材输出地。如今巫水河上已修建了多座水电站,高椅村的古渡口也不再使用,只看得到三三两两打鱼的小舟和来此洗濯的村民。
也可以访问数博网站的高椅村“历史环境要素”列表 ,其中更具体的列出了一些村中的历史遗迹,点击每一项都可以查看到介绍及资料照片。
旅行攻略
交通: 在怀化汽车南站,每天下午1点40分,有一趟直达高椅的班车,单程票价32元,车程大约三小时。离开高椅时可以选择返回怀化,或在中途去洪都古商城,也可以从高椅直接坐车去会同县。前往会同的班车每天上午11点10分在村口发车。
住宿: 高椅村内有很多农家乐和家庭旅舍可以住宿,其中沿着公路边的条件并不太理想,但如果选择村内荷花塘边的几家,就会更安静整洁一些,只是相应的住宿开销也会略高。
饮食: 高椅村沿着公路边有很多家餐馆和日杂小店,比较推荐巫水河边停车场对面的一家米粉店,这家比较干净整洁且米粉味道不错(尤其是鸭肉米粉),味道同样不会太辣。
详细考察图文
村落布局: 高椅村以村内的五通庙为中心,呈梅花状布局,将整座村庄分成五个区域,结合多处大小不等的水塘,以及串联水塘的主要通路,将五处自然聚居区域联结在一起,并有多条小巷可以互通,巷道一侧同时又设置排水路线。因此整座村庄虽然居民众多,居住密度较高,但仍然疏密有致,且无论是下田劳作还是日常用水的取用、倾倒,甚至包括消防措施都有考虑,既确保了村民生活的便利舒适,又让村庄的公共设施可以供五处聚居区共同使用。布局之精妙堪称中国传统村落的典范。
地点一:红黑鱼池与民居
因为怀化前往高椅村的班车每天只有一班,还是在下午发车,所以我抵达高椅吃完“下午餐”时已近傍晚。阳光虽然还很强烈,但在村中穿行时,因为有了窄巷两旁高高的防火马头墙遮荫,初秋的燥热很快便消退了。
不同于之前在荆坪村旅行时所见的那种疏朗,高椅村的规模大了很多,建筑不仅更精美,核心区域密度也更高,这是之前沿着盘山公路绕了一个多小时的我完全没想到的——我本以为看到的会是一座大山深处远离尘嚣的小村落,到了才发现它其实是一大片由几个自然村串联而成的村落集群。
更加意外的是,漫步村中居然有种“熟悉感”,尤其是那些马头墙夹着的曲折巷道,置身其间仿佛回到了皖南的古镇,难以置信是在湖南一处汉侗共居的山区。但这也不完全是一种“错觉”,因为当地特色的“窨子屋”,正是侗族传统木结构民居和“徽派”建筑风格的一种巧妙融合。
- 红黑鱼池旁边的“窨子屋”民居,其中左侧第一座就是高椅古村曾经的钱庄。
这样的融合表面看上去让人有些困惑,毕竟从古徽州到湘西南,地理上隔着不近的距离,其间又多山地。然而正是山地不易行路,才决定了航运在这片区域的重要性,航运沿途的村庄也就因此而兴盛。高椅村旁的巫水河连通着著名的洪江古商城(从怀化到高椅村半路上也会经过),精美的“窨子屋”式传统建筑在那里就很多,是当年以“徽派”为首的商人群体审美与本土建筑相结合的产物。
也就是说,看得到“窨子屋”的高椅村和洪都古商城一样,作为古商道沿途的重要驿站,都曾经深深地受到商业文化的影响。而村中这一点体现得最明显的地方,就是这一处红黑鱼池——鱼池既有“财富聚集”“年年有余”的吉利寓意,也同时能为周围建筑提供足够的消防保障,也就不意外钱庄会择址于此了。
- 隔开红黑鱼池的那条小道的一端,还修有一座小土地庙。像这样的土地庙在村中很多人家的门口和路口也都看得到,清晨时村民会在门口为土地公敬香。
- 窨子屋的马头墙。可以看出明显的徽派风格,但院墙内木结构的建筑,又是当地侗族民居那种高高架起的穿斗式结构。
- 池畔矮墙边,村民们还用旧脸盆和罐子散养着一些花草,很随意又充满趣味。村中像这样没有什么统一规划栽种的花花草草随处可见,有一些已覆满了青苔。
- 豆瓣看视频很麻烦,就发一下动图吧,可以看到红黑鱼池及旁边建筑组成的这一处小景观。
地点二:村外田地到蒋太君墓
高椅村中也并不都是“窨子屋”,走出居民最集中的区域,在环绕村庄的田地对面,还是可以看到山坡上有不少侗族传统木结构民居。大坡度、长出檐的屋顶,应该会有利于遮挡强烈的日光,穿斗式的框架上部完全镂空,也有助于室内的通风散热。尽管看上去这样的房子没有窨子屋那么华丽,但因地制宜而形成的建筑形式,住起来也许更加舒适吧。
因为背靠大山,高椅村历史上就是盛产木材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当地民居以木结构为主。即使到了今天村里的新建筑也基本是以砖石水泥打基础,上部分仍然是传统木结构的房子。
当地人会愿意选择这样的形式,其实更可能是因为它更适合当地的气候,性价比更高、更实用,而并不是为了游客眼中的“美”。
虽然“美感”很重要,但过多地强调'审美“,可能反而会掩盖住“传统”中仍然存在的实用价值——毕竟它们也是充分考虑了当地人生活的环境和习惯,经历过漫长时间考验才发展而来的。只有当我们不仅能从传统中看到“美”,也可以找得到“用”时,传统的保护才会是可持续的、自愿自发的。
- 从上寨田间通往下寨的主路,两旁的篱笆也绿意荣荣。
- 村民家的后院,这些小块的田地里种的似乎是自家吃的蔬菜。
- 田地对面另一座传统民居,也不像是很老,但即使是新修的,按照传统的风格建起来后仍然可以很好地融入环境。
沿着田边的路一直走下去,再次要进入村民聚居的这片生活区时,在路口会看到一座方方的小院子,这里就是蒋太君墓。据说她是在麻园被元军杀害后安葬于此,因此后来也被敬称为”麻园太婆“。估计当时的麻园还算是在村外较远处,但如今这座墓已经和村子紧紧相邻了。
- 如果传说属实,这位高椅杨氏的老祖先已经去世将近700年了,但她的墓园至今还被村民们守护祭拜着。
- 蒋太君墓碑前的香炉里,还看得到村民来祭拜留下的残香。
- 从路口走进墓园。
地点三:月光楼与荷塘
高椅村有另外几处用于蓄水和消防的池塘,其中整修得最明显的,是月光楼旁的这一处荷塘。甚至岸边的一座小凉亭旁一些建筑材料还没有彻底清理,不知道这里是历史上就有一座亭子,还是为了旅游开发新建起来的。
对于这里的场景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坦白讲,很规整,但显得过于匠气了。尤其是凉亭对面圈出来的小池上修的小桥,看着就是一般景区常见的场景,反而有些影响民居与苍翠的山坡构成的风光。很难说开发到这个程度是不是合适,当天我也并没有看到其他来玩的游客。
月光楼是这一处荷塘旁边最明显的建筑,或许也算得上村中所有历史建筑中最美的。看得出来也经过了整修,但建筑翻修的情况比较好,没有破坏历史感,比那些人工造的小桥流水要耐看的多。
按照月光楼旁介绍牌提供的信息,这座建筑的原主人是曾经出外读过书的,见过了更独特的建筑风格,后来回到故乡就引领潮流,首先建起来这一处中西合璧的住宅。不过很可爱的一点是,仔细看民国时“西式”窗口上的装饰,居然还用了茄子这样的蔬菜,有种乡间的纯真。
- 其实这座房子又岂止是中西合璧呢?它可是融合了侗族民居和徽派风格的窨子屋,又加上了西式,所以应该算是三种不同文化的合并吧?难得会结合得如此自然。
- 墙上的壁画不知道是后来补上去的,还是当年的。风格倒仍然是很古典。
- 扛着木材走回村里的村民,看上这么长一截树应该很重,但他大步走得很稳。不知道是要扛回去用它做什么。
地点四:大塘与五通庙
- 大塘,顾名思义,曾经是村中最大的一处蓄水池。
这是一条长条状层层阶梯般延伸至村口的池塘,如今仍然面积不小,但随着村庄的发展,已经不能算是最大的池塘了。但是它和旁边的五通庙作为高椅村最初中心的地位仍在,从航拍的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到,它们就坐落在村庄“梅花状”布局的中心。
只是很遗憾,五通庙1982年就已经拆除了,如今的建筑是后来修的村中的活动中心,只有当年庙前的一棵古树尚在。
- 左图是82年在五通庙旧址上建起来的村民活动中心,但如今也已废弃,右图是庙门口的古树。
地点五:村口荷花池、古井及民居
在高椅村如今村口的位置,有一片应该算是目前村内面积最大的荷花池,我不确定这里在过去的面貌,也许是田地吧,但如今这里算是村内视野最开阔的区域,也是村中少数在做游客生意的小餐馆和民宿聚集的地方。
尽管如此,也并没有看到什么拥挤嘈杂。事实上我旅行的两天村子里几乎看不到游客,路上偶尔遇到的都是村民,三两家略微装修过的饭店都关着门,民宿看上去也像是只有店主自家在住的状态。
- 荷塘边因为没有太多遮挡,又光线比较充足,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侗族民居的全貌。
- 照片中老阿姨坐的地方,是村中的一处古井取水口。不清楚以前的井水是否足够清澈,但是她特地告诉我说,这口井的水是只能洗衣物的,不能够饮用。
- 池塘边还有一些在散步的鸡鸭。走回村内生活区,就又一次仿佛回到了“徽州古镇”。
- 村中新建的传统样式的民居。
- 挑着大南瓜回村的妇人。仔细看她旁边的台阶,是呈倒梯形的,也即是每上一级台阶,就会更宽一些,寓意”步步登高“。村中还有好多处类似的石台阶。
地点六:村中田地与民居
因为高椅村的面积实在太大了,很难把所有的地方都介绍到,我只能选择性的来呈现这座村庄的面貌。尽管看得到一些翻修,但整体上仍然保留着乡村生活的自然状态,村民们也暂时并未被旅游开发过度打扰。
- 村口与一户村民家的窗边
- 马头墙与细节
- “关西门第”题字与院内中央的水缸,村中院落大多如此布置
- 另一处院落,走进来后会看到木制的外楼梯,靠墙一侧的彩釉水缸是清代留到今天的。据说村中这样的彩陶缸还有8处。
- 村中的老阿姨们,左边的在洗衣服,右边的在磨镰刀。
- 被称为”卷棚建筑“的一处民居。也是村内民居里我最喜欢的一座。所谓卷棚,就是雕花窗棂下呈一定弧度向外“翻卷”的部分,看上去柔美又庄重。
- 这一段动图可以作为照片的补充,能够看出卷棚建筑所在的院落环境。
从这处卷棚民居旁的小路走出去,就到了上寨的田边,沿着田间小路走到田地对面的坡地上,就是村子稍微靠外的一片区域。这里也有些保护状态很不错的老民居。
- 稻田与后面的民居,过不久稻子就要成熟了,到时候金黄的稻田衬托下会更美吧。
- 上寨田边的路与传统民居。
- 因为这一片区域靠近山坡,民居也是借着地势向上延伸的,虽然不多,但显得更有气势。
- 提了一桶井水的村民
- 村中另一处中西合璧的民居,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因为空间有限,所以这扇小门两边的对联,有一侧是转了一个角度的。
- 一户人家的大门。很遗憾看不到室内的情况。
- 人们和动物们
地点七:高椅码头及巫水河畔的环境问题
因为高椅村实在是一个面积很大的村庄,所以关于它的这篇考察报告也写得很长,如果你真的终于看到了这里,在介绍最后一处地点“高椅码头”之前,我想先发一张我当时站在岸边尽可能通过选择性取景所获得的照片——
看上去很美?有山、有流水,甚至水上还有一叶小舟…… 然而如果你仔细看画面中的左下角,你会发现远处的山坡似乎有些光秃,岸边仿佛有起重机伸出的金属手臂。
那么让我们转过头,你身后的其实是这样的一座亭子。
而亭子之下你的左手边,看到的会是这样的河岸。
这就是停止了航运后的巫水河,以及高椅村已经失去了码头功能的高椅古渡口。
如果这样还不够让你看清楚它如今的样子,我们可以走到村外,沿着一条还未铺好的碎石路向巫水河畔稍微往上游一点的岸边走,步行五分钟,就到了离村子最近的一座水电站。
站在水电站旁边的坡地上,回头望,就是整座高椅村 —— 如果不看前面的内容,仅凭下面这张照片,你会想到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村庄吗?
如果我们再把视角抬高一些,俯瞰我拍摄这张照片所站的位置,又会看到什么呢?
- 航拍图片来自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高椅村全景图
其实在高椅考察的当天,我虽然没提到我在哪里,但曾经在豆瓣发布过这样几条广播——
唉。又一个周边自然环境已被破坏的古村落。 这里原来有条河,而且水位很高,从山上看下来,几乎是悬在几座山之间,非常美,村子就在河边。我坐车从山上下来到村子途中本来非常期待,到了地方才发现旁边建了水电站,水电站往上好像又紧接着是挖沙场或别的厂子,山坡都被挖开了,触目惊心……
只有傍晚在阴影漫上来遮住种种刺目建筑的时刻,才模糊能还原一点儿当年的样子。
在一个说“不好”要承担压力的环境里,保持诚实好难,哪怕是自己对自己诚实,也需要勇气。 细想这些年走过的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仍然比较好的太罕见了,其实都是不能细看细想的。
乡村生活更健康?这其实是城市中人的想象罢了。如果你见过乡村路边丢弃的垃圾,闻过田野里弥漫的秸秆浓烟,甚至经过那些居民区周边的化工厂、水泥厂、采石挖沙场,甚至还有一些河流沿途的水库、电站,就会发现乡村的不健康也许比城市表现得更直白。事实上城市的高速发展早已深深牵连到了所有乡村,能被利用的资源是躲不过注意的。
面对这些我自己也很茫然,一方面认为不能对这样的情况闭口不谈,但另一方面又很清楚谈也是空谈,因为根本就没办法既保障生存,又不破坏环境,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包括。 如今的我们就像是不断当掉家底才能维持体面的败家子,反复拣选家里还剩下些啥,偶尔赞叹几声“呦,祖宗留的东西还真不赖”,然后就可以再捡一样昂着头走出门,想着“爷家大业大就是阔气”,运气好时,还真的能赚来一路各种艳羡的目光。
小时候有一阵子电视里经常放刘欢那首《弯弯的月亮》 ,记得当时家里大人说,因为这歌太感人,好多海外华人听完后回家乡投资来改变大陆落后的乡村。后来又长大了些,也听懂了那句“只为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是什么意思。如今快三十年过去,今晚又想起这首歌来。好多事情都变了,变了好多啊。
除了周围已被破坏的自然环境,昨天在这个村子里逛也让我觉得有点儿怪怪的,虽然与以往看过的一些被开发的村子相比,这里已经算是保护性开发做得很好的了,毕竟并没影响村民日常生活气氛,甚至还看得到老人孩子很好地在使用那些改造出来的空间和公共设施,同时游客也可以自己跟着墙上的路线指引逛完整个村子,路线曲曲折折,还会穿过几座重修后的老宅院,看得出来是真的用心设计过的,甚至村子还把新建筑建在了老居民区之外,国内能做到这程度的传统村落改造已经非常罕见了,毕竟一般村子根本没有机会争取到老宅基地之外的空间另建新建筑。
然而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甚至趣味都不如逛无名的山野小村庄,不如沿途。昨天以为主要是生态破坏,醒了又想想应该不只是,那些被修缮后如标本般展示的空置老宅,尽管看上去很有“特色”,但你会忍不住怀疑这里面有多少是真的,或者说它们虽然是“真的”,但与周围还在使用的民居相比显得特别不真实,集中一次看完,这种不真实感反而抵消了村子日常生机带来的温暖……
所以又回到了那个问题:评价一个村落是否有保护的价值,如果保护要保护什么,怎么去保护,恐怕我们目前已有的这套答案是有问题的。所谓的评审太多地把目光放在建筑、布局等等这些东西上,因为这些都是实物,方便记录和展示,容易标准化后去衡量,而作为一种村落面貌的生活气氛由于没办法套入标准,就被无视,甚至考虑这部分还要被视为“不专业”。
但是看看专业的标准下保护完的村子会是什么样吧?且不说无法解决村子周围各种开发破坏有碍观瞻,村子逛起来也说不上多有趣,毕竟没有人是来看PPT或者模型的。古村落会动人,绝不是因为有很多某种老建筑,而是让人可以看到居民和环境有种比较自在健康的相处关系,换句话说,我们是需要看到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现实是,我们不断被迫面对那种“可能”的幻灭,更可悲的是,所谓的保护性开发还在加速消减那种可能。即使专业角度去看得到了“合理”保护的地方,也可能是有些乏味的,让非专业的人凭着心都能意识到不对劲。
那么怎么办呢?如果能够建立另一套独立于官方和专业之外的评判标准就好了。就像对于餐馆或者某类食物的那种有一定口碑的评价体系。但是在当下的中国可能吗?或者不如说,如果能,又可能在各种压力和利益收编下保持独立性多久?
我这么问不是因为想说“放弃吧”。我是在想(作为一个无可救药的盲目乐观主义者)也许该试试,即使希望渺茫。
或许在这篇报告的末尾,我们可以破个例,不去介绍这个古渡口曾经的辉煌和重要历史意义,但是站在这里好好回头去看一下这座村庄,再想一想它是否还可能有更好的未来,而为了那个未来,我们又能够再做一些什么呢?
我没想到这篇考察报告最后完成时,已经长达八千字,用了近70张照片,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读完,尤其是读到最后的这段话,也不知道写这么长到底是否可以算是如实呈现了这座村庄的面貌,但是的确我需要好好谈一谈它,才能在以后的调研中说出更多想说的话——即使它显然并不适合作为接下来合作调研的地点,但是作为一个经过了充分调研、保护、开发,几乎可以作为“保护典范”的传统村落,高椅村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更本质的诘问:为什么达到这个程度仍然不够理想,甚至反而不如不那么重要的一些村子?当我们判断一个传统村落保护的效果时,又到底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
我此刻无法给出答案。但下一站,或许可以拿出一个让自己感到比较安心的例子,来说一说到底一个什么样的传统村落,会让我感到比较接近于一种理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