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5日)是湘桂黔调研考察的广西部分开始的第一天,终于完成了湖南考察第四站的报告。在一天之内从泉州赶到桂林,又从桂林抵达今晚的住处三江县后,再面对这些回忆,已经有了一种恍如发生在很久以前的遥远感。可能是离开后的这些天里一直置身于过于热闹的城市,占字村和锅冲乡的那种山林的安宁,已经显得仿佛是一个梦了。

尽管这篇报告又一次写得很长,字数和图片数量甚至超过了第三站高椅村,对一座这么小的村寨似乎并无必要,然而它却是四个已经完成考察的目的地中,让我最难以忘记的一个,也是有最多问题仍待寻找答案的一个。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成我我们十一月正式调研的三个村落之一。在经历过太多对旅游开发后的传统村落感到失望后,很希望它不仅仅在此刻是一个例外,在未来也能够一直作为一个给予我们希望的例子存在下去。

题图 占字村

下文中我会以“分项列出”的方式,来呈现调研过程中的见闻。【总结概述】可以让各位快速把握重点,【旅行攻略】会分享实地寻访的实用信息,【详细考察图文】则是以图片+说明的形式,直观呈现考察过程中的见闻。如果想先阅读游记,可以从【详细考察图文】读起。

2019路客调研 前期考察第四站 占字村

  1. 调研活动介绍及《路客中国 · 湘桂黔调研考察 第一站:沅陵
  2. 《路客中国 · 湘桂黔调研考察 第二站:荆坪村
  3. 《路客中国 · 湘桂黔调研考察 第三站:高椅村
  4. 路客中国 · 调研考察第四站:湖南省通道县锅冲乡 占字村

总结概述

占字村史称赞字岩,位于湖南省最南端的通道县,是一座深深地隐藏在群山深处的苗族村寨。尽管如今这里交通闭塞,通到村中的公路直到去年才修好,但在人们只能沿着古道出行的年代,这里也曾是往来旅人重要的休息驿站。村中的历史遗迹兵书阁和文星桥,就建在穿行山间的几条古道的交汇点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字村也是第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

在本次调研考察的四个目的地中,占字村虽然最不为外界所知,却是自然和人文环境融合得最好的一个。不仅因为建筑的独特,周边的竹林、荷塘、溪流、稻田与村寨的组合也恰到好处,是一座至今仍然安宁优美的小山寨,让人十分惊喜。

虽然村子的风貌保存得较好,长久的闭塞却让这里因为缺乏发展机会而比较贫困。事实上锅冲乡是湖南省重要的扶贫地区之一,也是我至今为止去过的最小的一个乡——甚至很难说是“乡”,因为当地都并没有成规模的聚居区,只是一些公路沿途山坡上四五户人家组成的小村寨,其中四十户人家的占字村已经是当地人公认的“大村子”了。

作为重点扶贫乡,整个锅冲包括占字村近期刚刚经过修缮,环境比较整洁。只是目前针对游客的配套设施尚未完善,来访的游人也很少,尚不清楚未来是否能够在商业化和保护之间保持好平衡。而对于并不富裕的村民,发展旅游业又能够给他们改善生活带来多少帮助,也是仍然需要观察的。

推荐等级:⭐⭐⭐⭐⭐


地点概览

地点一:兵书阁和文星桥

兵书阁和文星桥

兵书阁和文星桥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是难得一见的集亭、桥、阁、殿于一体的建筑群,在传统木构建筑的形式上又杂糅了少数民族建筑的自由轻盈,尤其是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时加建的那座六角攒尖葫芦顶阁楼,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巧妙创新,让廊桥与其后的楼阁既为整体,又能以不同层次而有所区分。建筑的选址也非常完美,就建在几条古道交汇的山坳口处,足够实用又与自然环境融合得恰到好处。

地点二:村民生活区

村民生活区

从占字村内的传统民居可以明显看出自然环境对当地人生活方式的影响,为适应山地环境,整个村寨聚集在一片山坡上,建筑之间以石阶和木梯连接,又通过架空的阳台增加面积、改善采光,所以虽然整个村子规模不大,走起来空间层次感却很丰富。是因地制宜,兼顾实用性与舒适性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一个实例。

地点三:古道与稻田

古道与稻田

在兵书阁与文星桥的背侧,有几条朝着不同方向延伸的古道,虽然已野草漫漶,仍依稀可辨,沿途是苍翠的竹林。而在古道与山溪之间,层层梯田沿着山坡向下伸向远方,兵书阁镶嵌其上,构成了充满诗意和神秘的山乡景观,是这次考察期间最让我难忘的。

地点四:村外水库

村外水库

沿着兵书阁旁通向山坡上的那条古道走上去,就到了一处山间小水库,村民说他们时常会来此游泳,而且山坡上视野开阔,也是适合眺望远山的地方。当地政府还在这里修了一个小观景平台。

地点五:锅冲乡及县溪镇

锅冲乡

其实不只是占字村,整个锅冲苗族乡都可以看到不少传统民居,如果时间充裕,很值得沿着公路沿途寻访一下周边的苗族村寨。此外,县溪镇作为通道县迁移之前的老县城所在地,也有一些历史遗迹,恭城书院作为当年通道转兵时的重要见证,目前是一处国家级文保单位,老街也保留了一些当年的民居,沿着江边还有宝庆会馆、东岳宫等值得一看。


旅行攻略

交通: 由以北的靖州苗族自治县,或以南的通道侗族自治县,都有长途车可达县溪镇。在县溪镇的老通道站前广场,可换乘县溪到兵书阁(锅冲乡)的公交车,每天有三趟,分别是早晨7:00、中午11:00、下午17:10。由靖州出发到达县溪镇,票价15元,如果由通道出发到县溪,有乡镇公交可以直接上车,票价6元。再从县溪镇到达锅冲乡,票价3元。靖州和通道到达县溪镇大概都要用时2-3个小时,县溪镇到达锅冲乡大概1小时。但是由于锅冲乡没有直达占字村的公共交通,所以除非自驾,只能徒步进入占字村。这一段要沿着盘山路翻过几个山头,体能较好的游人也需要走至少半个小时,如果想节省体力,要请村民帮助搭车过去。

住宿: 占字村内没有住宿,前往锅冲乡的游客,基本都要住在乡政府的招待所内。当然也可以考虑住在县溪镇上,然后再乘坐县溪-锅冲的班车往返。但是考虑到县溪镇的住宿条件,还是更推荐直接住在锅冲乡政府招待所,每晚双人标准间价格100元,性价比尚可(比镇上干净整洁得多,有网络)。

饮食: 由于锅冲乡目前尚未有商业开发,因此饮食方面需要格外注意,每天早中晚三餐要跟着乡政府工作人员一起吃食堂,早餐7:30、午餐12:00、晚餐17:30,过了这个时间就没有饭吃了,只能选择去乡政府门口的小超市买方便面或其他零食。但小超市也并不一定一直开门。所以最好自己预备一些零食饮料,以防万一错过用餐时间而断粮。如果前往占字村,请记得自己带好食物饮水,因为村中并没有餐馆和卖东西的店铺。


详细考察图文

村落布局: 因为苗族大多聚居山中以务农为生,山中却缺少光照充足的耕地,因此为了珍惜宝贵的耕地空间,便形成了在不便于耕种的山坡上盖房的传统。又因地势起伏较大,需要以石阶与木制楼梯、廊道等串联整座村庄,所以建筑的间距都很近,并常常会有可以互通甚至共享的阳台等公共空间。在有限的面积内,人们通过增加纵向空间的延伸、连通,扩展了日常活动范围,也改善了采光条件。村口的兵书阁、文星桥也不仅仅是古道沿途的重要休憩点,至今仍作为村中的公共活动场所和信仰中心被使用着。所以虽然村落的规模不大,又有地形的局限,却通过巧妙的布局,合理地完成了空间的分配和组合。

地点一:兵书阁和文星桥

此次调研考察的四个目的地中,占字村是我之前了解最少的一个村庄,决定一定要去那里看看,并不是由于曾读到过详细的文字介绍,仅仅是因为在《湖南古建筑地图》一书中刚巧看到了两张照片,拍摄的正是村中的兵书阁和文星桥。其中一张是隔着稻田的远眺,另一张则是自高处俯瞰在其下倾斜穿过的古道。尽管印刷的照片不算清晰,建筑看上去也有些破败,但是那浓郁的绿色中黑瓦飞檐的一角,有一种空谷幽兰般的神秘美感,让人不甘心因为几乎查不到前往村中的交通信息而放弃——于是简直有些莽撞的决定了去那里。我有一种奇怪的直觉,占字村很可能会是这次前期考察最大的惊喜。

最后是边走边打听,在一天之内转了四趟车(高椅-会同-靖州-县溪-锅冲),又沿着盘山路徒步近四十分钟,才终于抵达村中的。站在兵书阁和文星桥旁时已是傍晚,在有些黯淡的天色中,细节都有些看不清了,只有几点香烛的亮光穿透长廊下的暗影闪动着,刚刚上过香的村民从廊下走出来,好奇地望着我。那一刻奔波一整天都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因为眼前所见全无表演,就是村民们的日常。我确定这一次是来对了。

抵达锅冲乡的当天晚上在村中拍到的场景

抵达锅冲乡的当天晚上在村中拍到的场景。

不过也有意外。原本以为占字村这么偏僻,也就是一个随意生长的小村寨,兵书阁和文星桥还是书中所见的破败状态,但是从山坡上走下来时我却很惊讶地发现,这个村子原来也经过了整修,而且显然工程还是刚刚才完成。

更想不到的是,整修后的村庄不仅有宽阔的路面,还修出了一片停车场,看上去似乎是做好了要进行旅游开发的准备——以这些年来的经历,大规模的整修结果往往是会让人失望的,所以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迅速皱起眉头,甚至准备好了再次说出“来晚了”的话来。

然而走得近一些,却发现村中的氛围至少暂时并没有变得浮躁,仍是安宁的山村该有的样子。老照片中的稻田已被改成了大片荷塘,荷塘的对面是竹林,村民正坐在塘边的小亭子里聊天,这样的环境他们自己也感到赏心悦目吧?

从路边的台阶走下去,沿着荷塘边缘的小路向前,身旁是随风轻摇的竹林与荷叶,穿过去就是兵书阁和文星桥。看得出来村落的格局并未改变,甚至还更整洁了一些,我终于意识到,这一次看到的改造,很可能是会让人真心赞许的,在经历过那么多失望之后,也许占字村能够成为一个让人感到安慰的例子?

不过第一天没敢太久停留,毕竟天已经很快就要黑了,我却还要沿着盘山路再走回锅冲乡政府招待所的住处,所以只好匆匆看了一下,没来得及走进村民聚居的那片山坡,就赶紧返回了。

第二天清晨六点半,山中天色还没有大亮,就再次出发徒步去村里。往返占字村都需要走这样的盘山公路,但很可能当地还有些古道可以在村庄之间往来,遗憾行程太匆忙,我没办法对隐藏的古道进行考察。

前一天晚上虽然返回的时间没有预料的那么久,但一路没有遇到一个行人,甚至还听到了不知名的动物惊跑的声音。回到乡政府时天已经黑透了,又错过了食堂的晚餐时间,所以我只好跑去门口小超市买些零食应付。因为独自前来的游人实在太罕见,果然在超市里便被村民们拉住聊天。我向他们问起当地的改造工程,才知道不过是一年多前刚开始,最近已经接近尾声,而进行这样的改造,是因为这里是湖南省的重点扶贫地区,改善当地的交通和居住环境是扶贫工作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前一晚的交流,第二天看到村里的情况,我很可能会以为这里的经济条件很不错吧?但在继续谈论通过硬件设施的改造进行扶贫的效果之前,我们还是先回到村落本身,去看一看当前它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具体是什么样的。

第二天所拍的照片,可以看到荷塘与村口已经完成改造的民居。站在兵书阁和文星桥眺望村子时,会见到的就是这样的场景。

改造后在荷塘边修建的小亭子。村民平时会坐在这里聊天,亭子上还写了站牌,看上去以后是可以在这里乘公交进出村子的,但目前尚未开通,

第二天所见的兵书阁与文星桥。虽然可以明显看得出来经过整修,但原本的风貌保存得比较好,并没有过于刺目的色彩,左侧的小关帝庙原本的红砖也改成了灰色,与兵书阁和文星桥组合在一起,视觉上更加和谐。

文星桥的八字状门坊。看得出来木构部分已经过清理,但并没有修得过于崭新。

文星桥八字门坊下花瓣状的斗拱,以及桥下长廊。沿着长廊走到尽头,拾级而上就是桥旁的关帝庙。对于来往行路的旅人,在途中休息时,也往往会希望能向神明祈求平安。因此文星桥长廊两端及中段都各有不止一处香炉和神龛。如今虽然已经没有旅人再通过古道来到这里了,但村民们仍然保持着来此上香的习惯,所以我才会在前一晚看到点点烛光。只是并不清楚各自是供奉着什么神。

穿斗式框架上横梁末端的木雕细节。可以隐约看出是雕了龙首。

三个不同方向的梁出头部位都被雕成了卷云状。

穿斗式结构的长廊上部,这种是否也应该算是同时用到了抬梁式?

文星桥长廊的中央建有重檐歇山顶,这是西侧长廊靠近中央的一端。这样去看会比上一张更清晰。

长廊下供路人休息的长椅。尽管如今来这里的基本只有村民们了,但当年会建起如此规模的文星桥,应该也是因为曾有过很多人需要在这里歇脚的时候。

文星桥与兵书阁之间,由三块石板铺出了一个转弯,由这里可以走向山后的古道。为了让出这处行路空间,兵书阁这一边的房间只是在表面看着与东侧对称,实则借着一旁的山坡,将西侧室内的上部架空,下部去掉,直接构成了一个门洞。是很巧妙的处理方式。

兵书阁与文星桥之间的小天井,便于两座建筑之间的排水和采光,同时也对二者稍做区隔。右图是在文星桥一端依山石而建的神龛,可能是供奉土地公的。

虽然在兵书阁内也摆放了供桌,但入口前仍然有村民另外放置着香炉。也可能是考虑到防火的因素吧。

兵书阁内部,抬头可见六角攒尖葫芦顶阁楼顶上的彩绘,是龙凤环绕的八卦,不清楚年代。

兵书阁东侧房间内有一条楼梯,可以走上二层空间,在这里借着窗口的微光,居然还看到了一张造型古典的桌子,但不清楚是否是原来的供桌。

由兵书阁窗口望出去的风景。左图是朝向东侧眺望到的村庄,右图是朝向兵书阁后侧所能眺望到的古道、田地和竹林。

文星桥当年亦称'回龙桥",西侧桥头还有两块石碑,记录着历代参与重修的村民姓名。占字村的村民基本都是吴姓。

关帝庙门口视野较高,可以完整看到那座六角攒尖葫芦顶阁楼。右图是关帝庙中的木雕关帝爷神像,看不出年代,但似乎也是村民供奉多年的。

由兵书阁西侧的门洞走到建筑之后,可见一条溪水从兵书阁东侧绕过,沿着山溪的流向,另一端就是一条通往山坡下梯田的古道。在这里尤其可以看出兵书阁与文星桥作为当地山水之间中介处的重要意义。进入兵书阁和文星桥,既是而进入了村庄,走出这里,便意味着又回到了山野。

地点二:村民生活区

占字村虽然被当地人认为是一座“大”村子,但实际上也只有四十户人家。村子小,村子的占地面积更小,甚至这四十户的数量都是我最初估算的两倍。不过只要走进村中建筑密集的那片区域,也就能明白为什么会让人有这样的误判了。

这片区域很可能是村庄最初发展起来的位置,除了一条似乎是刚刚修的比较宽阔的主路(左图),就几乎都是窄窄的巷子,而且地势都有较大的地势起伏,需要踩着石板台阶上下穿行。房檐与房檐之间距离也很近,层层叠叠恰如塘中的荷叶。

进入村子中央要走的一条窄巷,以及在山坡上高高架起的当地传统民居,侧面看会比较明显地看出穿斗式的框架来。

沿着石阶继续走,有时就是一条木梯,也可能是某户人家的门口,但除非当地人,外来者很难看出来这些建筑之间到底有多少条台阶与梯子连接。

两幢民居之间的一条简易木桥,仔细看还会看到上面放着一条长凳。这样就节省了上下楼的体力。

跟着照片中的那位阿姨一直向上走,很快就到了村旁的那条已经铺平了的道路。只是这条路没有延伸到村中最高处,要继续向上,仍然需要踩着石板路穿过巷子。

很幸运的是,走在我前面的阿姨家刚好就是建在村子里的最高处,看到我站在门口拍照片,她非常热情地邀请我到家里坐坐。在阳台上还看到了与她打招呼的邻居。她和我说,这一天是初一,所以她是刚刚在兵书阁上过香回来的,每逢初一,村民都会去上香。自家也是如此,仔细看照片,会看到邻居阿姨阳台的一角正摆放着她刚刚点燃的香烛。

为了改善采光,虽然建筑的底层都比较黯淡,但在二层以上,都会尽量建出一圈阳台。室内生活区域也会有长长的窗口。

在阿姨家室内。她很惊讶有陌生人这么早跑来村子里旅行,于是一定要我坐下歇一会儿,又跑去厨房说可以尝一下自家做的的炒米。

所谓炒米,也叫“油茶”,是一种类似于我们平日所说的“大米花”的食物,但是真正吃起来又味道很不同,有一种特殊的油香和淡淡的甜味。后来和乡政府门口小超市的村民聊起来,我才知道表面看上去这个好像做法很简单,只要把准备好的米盛到碗中,加热水冲一下就行,但是制作这个米的过程,需要把米反复晒干,上色(比如我吃的是点缀了红绿两色),最后再膨化,才会变成这样可以快速吃到的熟食。

门楣上的“王”“三”二字,我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但可以排除是房主姓名,因为阿姨和我说到她和已经去世的丈夫都是吴姓,事实上整座村子里的村民都是同样姓吴。所以很可能这是建造这座民宅的工匠的名字吧。

后来又简单问了一下阿姨家中的情况,丈夫去世后,阿姨目前是自己一个人住在这里,孩子都长大去城市里工作生活了,她和丈夫早些年也都是常年外出打工,孩子也是在外面读的书。当地交通闭塞人口少,连小学都是要去镇上读才行。所以她也是直到两年前,才终于回到了这座80年代他们就已建起来的房子里生活。

从阿姨家出来,一路走到村子靠近文星桥的出口,就会看到一片稻田。之前那张吸引我来到这里的老照片,就是在同样的位置拍摄的。只是当年是更大一片稻田,但如今只有这一小块区域了。

在稻田旁还看到了一口看上去已使用了多年的水井,据网上查到的一篇介绍,这口井是村民自明万历年从贵州黔东南的亮寨司迁移至此后修建的。村中还有关于保护古井的石碑文,嘱曰: “井内不许泡洗污秽物件;井边不准将烂菜叶丢入井内;井一月两洗,当如遇忌日预洗;以上数款各宜禁忌违者罚银五钱,抗者永不发达。道光二十年十月十三日禁。”

不过我在井旁时并未看到碑刻,所以暂且引述在此吧,具体情况仍待考证。

井的四条边沿各自摆放了一只长柄木勺,方便村民们取水用。木勺和井沿都是湿的,看上去刚刚有村民用过。

在古井的正中央还有一条造型有些特别的石板,已经略微变形,但大概看得出来曾经是中央凹陷,四周凸起,最中间又开了一条窄缝的形状。在石板的一端是清澈透明可以直接望见光滑井底的部分,另一边则是沉淀着少数食材类的细小碎片,所以很可能石板是用来为井水做过滤用的,这样清澈的水既可以留到井的另一端,又同时可以防止清洗食材的那一端会有碎屑飘进用于引用的最清澈的古井源头。

清澈见底的古井,可以直接望见井下有一个圆洞,似乎就是古井的进水口。

地点三:古道与稻田

在占字村,让我最感动和难以忘怀的,就是兵书阁后的这个场景了。可能这是我见过的与自然环境结合得最好的一处传统建筑吧?这个判断当然充满了个人感受,不够客观,但是苍翠的竹林、微微泛黄的稻田,哪怕时光倒回一百年前,也完全有可能就是此刻所见的样子。兵书阁在这个场景中既是明显的,又并不会显得突兀,因为它完全没有阻碍眼前那几片绿色的蔓延,又把几条分割开这片区域的古道汇拢在了一起。

兵书阁和其后的古道。

可以沿着这条路一直走,绕过竹林下的一片稻田,就到了刚刚拍照的位置。当然也可以选择走那条沿着溪水延伸的古道(右图),这条路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看到会一直延伸到远处,不确定会通向哪里,但沿途风景很美。

绕兵书阁东侧流下的溪水,走在通向山坡下的那条古道上,一路都会听到泉水的声音,虽然有时植被茂密几乎看不到水流。溪水沿途还有一小块一小块的稻田,当地适合耕种的田地是太匮乏了。

溪水旁的古道石台阶和旁边的稻田。

架在溪流上的瓜藤,已经结了很大一只瓜了。

最后有一点点遗憾的是,兵书阁旁一条顺着竹林通往山坡上的古道目前还在修缮中,因为工程已经进行了一大半,所以我不知道这里维修之前又是什么样子了。看上去,这条路以后会变成一条重要的游览路线。虽然台阶仍然有些部分选择了使用石板,但是也许出于对安全的考量,两旁还正在修建那种大多数公园里都很常见的水泥仿木扶手。尽管竹林很美,走在这条路上还是感到有损于自然的趣味了。

地点四:村外水库

之前在占字村里,村民阿姨和我说起附近有一座小水库,风景也值得去看看。以前他们每隔半个月都会去那里游泳,视野也比较开阔。于是按照她说的大概方向,我沿着那条兵书阁旁通向山坡上的古道一直走下去,大概又沿着盘山路爬了二十分钟,果然就如正在修台阶的工人们所说,很快就可以远眺到山间那一片小小的水池了。

尽管公路已经修通了,但目前在地图上甚至都是看不到路线存在的。这里风景说不上多美,但确实可以眺望到很远。路两边都是被开垦后的田地,其中除了水库附近的似乎种着某种瓜,大多数已经搁荒。

在水库旁还有一条小路,沿着它一直走,就会通到一片似乎也是刚刚修好的小观景台。

站在这里会有山风猛烈地吹过,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蝴蝶飞在身边。

水库旁的观景平台上眺望远山。称不上美景,但也可以一看。(遗憾天气明显不够好,雾霾比较严重)

地点五:锅冲乡

和我们通常印象中的不同,锅冲乡并不是某一处当地人聚居生活的地方,而是一整片沿着路边分布的村落集群,这些村子的规模都很小,我甚至无法判断出它们到底是一座村子,还仅仅是一些无规则地散落在山坡上的民居。但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具体的地点,也许就是照片中这条刚刚建好了一座鼓楼的三叉路口吧,毕竟从县溪镇往返锅冲乡的班车就以这里为主要的停靠点。

在班车停靠的那个岔路口对面,可以看到一棵高大的古木,我后来去查看了一下,是大概已有150年树龄的细叶青冈。如果另外沿着三岔路倾斜向山坡上的那条路走,就是通往占字村的那条盘山公路了。

但如果要去乡政府所在地,就要选择三岔路中倾斜拐向下的那一条,也是沿途有溪水流过的那条,一直走大概十分中,就是乡政府的门口了,外来游人的住处就在乡政府的招待所里。

这条路沿途还仍然会看到一些古木,年份和树种和刚刚一样,都是大约150年的细叶青冈。

通往乡政府招待所的途中。

返程时可以在鼓楼对面的小亭子里坐着候车。和我一同坐在亭子里的,是一位穿着当地民族服装的阿姨。平日里锅冲乡的苗族中老年女性中,有不少人也会穿着这样的淡蓝色褂子,再在头上系一条蓝白格头巾。据说到节日庆典时,她们会在这身衣服的袖口领口,缀上彩色刺绣,头上也会在头巾外围一圈彩带。

后来我才发现,刚刚的那位阿姨原来是到这里参与鼓楼前停车场的修建的。让人不得不钦佩她劳作时衣着的整洁,虽然裤子和鞋子可以看出是沾了灰尘的,但是上衣却干净平整到看得到压线。当地穿着民族服装的阿姨们哪怕年纪很大了,看上去也都是和她一样干净清爽。 最后再附加一个小发现:当地村子里可以看到一些像这样的小水井,井水似乎是从附近山上引来的泉水,和在占字村的井边一样,这里也放了一把小木勺。但不知道这是否也是当地苗族的一个传统?很希望我们会有机会再来这里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其实很遗憾没来得及在占字村多停留几天,总觉得还有太多疑问没得到解答,这让我虽然希望去赞赏当地政府对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做出的努力,但也隐隐担心这个正面的评论会下得太早,毕竟我看到的只是公路沿途的景象,这一带却有太多村寨很可能并不在公路旁边。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尚未整修的村寨又是什么面貌?是否仍有很有研究价值的遗迹尚未被看到,被保护?我不清楚。但总觉得这里还会有更多的故事可以讲。

希望我们接下来能有机会再去到当地,进行更加深入地调研,如果能对这座村庄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应该慎之又慎的旅游开发)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又或者把这里比较成功的改造方法做一下分享,也许这一次调研在实践的层面也能够有更多的意义。

湘桂黔调研考察的第一批四篇报告更新完毕。

后续更多进展,欢迎关注这份豆列:湘桂黔传统村落调研 路客中国·2019(9月已完成贵州部分的第一批考察,广西部分的考察,明天即将开始)

欢迎访问路客中国官网 https://hilookcn.com/​​​​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