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桂黔调研在贵州的前期考察从九月中旬正式开始,我所乘坐的火车进入贵州省的时候,同事子文东发布了在湖南沅陵县城的踩点见闻,沅陵曾因沅江航运而兴盛,而在贵州考察的第一站,便是沅江上游一座同样得益于木材商贸航运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小村落——三门塘。到达三门塘的时候恰好是中秋,夜晚除了对岸遥远的歌声便是一片宁静,清冷月色下刘氏宗祠高大的剪影为村落又增添几分神秘。

题图 三门塘村

下文以 “分项列出” 的方式来呈现调研见闻。【总结概述】和【地点概览】可以让各位快速把握重点,【旅行攻略】分享实地寻访的实用信息,【详细考察图文】则是以图片 + 说明的形式,直观呈现考察过程中的见闻。想先阅读游记的友邻可以从【详细考察图文】读起。

前期考察线路图

前期考察线路图

  1. 调研活动介绍及《路客中国 · 湘桂黔调研考察 第一站:沅陵
  2. 《路客中国 · 湘桂黔调研考察 第二站:荆坪村
  3. 《路客中国 · 湘桂黔调研考察 第三站:高椅村
  4. 《路客中国 · 湘桂黔调研考察 第四站:占字村
  5. 路客中国 · 调研考察第五站:贵州省天柱县坌处镇 三门塘村

总结概述

古道山乡 · 三省秘境 三门塘古村落_腾讯视频 三门塘是清水江边一座具有北侗风情的传统村落,属于贵州省天柱县坌处镇,距离湖南省界只有十几公里,顺流而下可达洞庭。作为历史上外三江最大的木材货运码头,三门塘村凭借繁忙的航道积攒了大量财富,同时从外来移民和客商身上吸收融合各地文化,形成了具有多元特色的民风民俗。

如今我们走在村子里,能看到太原祠和刘氏宗祠两座大型宗祠,江边数家从前的木材商号,山坡上的传统民居,还有随处可见的石板路、水井和石碑,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作为整体历史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子规模不算大,大约半天可以逛完,因为交通不便更适合自驾游的访客,目前整个村落正在进行大规模翻修,短时间内还不适合对旅行体验有要求的游客到访。

推荐等级:⭐⭐⭐


地点概览

地点一:刘氏宗祠(正对清水江边大广场)

地点二:太原祠(村口)

地点三:以刘氏福记木行为代表的木行建筑群


旅行攻略

交通:三门塘属于天柱县坌处镇,实际上从锦屏县城出发距离更近,交通不甚方便,更推荐自驾前往,前几年网友反映前往三门塘的道路泥泞难走,而现在通往村里的水泥路已经修缮完毕。

住宿:目前三门塘村附近只有一两家农家乐可借宿,没有独立卫生间,农家乐具体位置进村后可向村民打听。也可以选择住在坌处镇上。

饮食:可以和借宿的人家一同进餐,由于村里没有餐馆,注意不要错过饭点。村里有两家小超市,也可以买到一些零食。


详细考察图文

村落布局:村落规模并不大,建筑群呈带状分布在沿江地带,江边由西往东分别是古渡口、太原祠、刘氏宗祠、南岳庙、后期新建民居以及小学,又有几条石板路通向小山坡上的传统民居建筑群和水井。作为沿江的商贸村落,主要的木材商行都集中在江边。

从北京到从江或榕江的列车中途都需要在广州、桂林或贵阳换乘,但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凯里有几趟直达的列车,实际上凯里站离雷公山以北的苗寨是更近一些的,著名的西江千户苗寨就在这附近,从地形上看,雷公山像是黔东南一个比较明显的分界线,我们的目的地三门塘村是在雷公山另一侧的北侗地区。因历史上开发程度和对外交流程度的不同,北侗地区的民居呈现出高度汉化的特征,而相对偏远的南侗地区则保留了更多的侗族传统文化。

从凯里到锦屏的客车 10 分钟一趟,车程两个小时半,也许是临近中秋,客车站所有的人都在提着月饼往家里赶。快到锦屏县城时,能看到地图上有一条飞山路,这里的飞山指的应是唐朝的少数民族首领飞山公杨再思,至今三省交界地区普遍能见到飞山庙信仰,人们会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飞山公诞辰)和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忌辰)去飞山庙祭奠。赏心悦目的清水江是沅江的主源,发源于贵州省都匀市,实际上,从三门塘顺流而下就是沅陵,想起这一路换乘,也许按古代的老方法乘船会是更加方便的选择呢?

几年前网友讨论说前往三门塘的道路泥泞颠簸不堪,今日前往发现进村的水泥路已经修好了。车辆刚入村口,就看见尘土飞扬中高大的太原祠,以及码头随处堆放的建筑材料。目前整座村子都在做整体风貌的翻修,从前的荷塘改成了空地,妇女井的井水也有些浑浊,还有无数新建的民居在动工。另外比较可惜的是码头附近的江水里浮着垃圾,在清澈的江水里显得突兀。

三门塘似乎还没有开始没有商业化,村里只有一家沿河的农家乐,一两家小型超市。农家乐没有空调和独立卫生间,客房甚至也没有正式的门锁,其实就是借宿在主人家里。到达这里的时候刚好也过了饭点,这边大概是一天两顿正餐,早晨 10 点吃一顿,中午饿的话垫垫肚子,下午 5 点吃晚餐。女主人建议,要不也可以去镇上住,镇上就有空调了。不过借着南方人的耐热体质,还是选择在这里住下了,当她收拾好被褥,月亮正从瓦房的屋顶升上来,另一侧是橘粉色的晚霞。

晚间想着无论多暗也想先看一眼刘氏宗祠的样貌,就向江边休闲广场上的刘氏宗祠走去,夜色中建筑气派的剪影更添一分神秘气氛。许多游客之所以想来三门塘就是被刘氏宗祠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外观吸引了吧,深处中国腹地的宗祠竟能有如此大胆的欧式风格,估计在中国建筑史上也是独一份,当年的设计师在中西合璧的道路上挥洒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留下了许多至今未解的谜团。

村民家用的灯光和沿河的路灯都比较慵懒,不算非常明亮,一片黑暗中只有天上和水里清清暖暖两汪月亮。这里真的很恬静,出来散步许久才意识到我连房门都没想着关,而山的另一边不知道哪个村寨正唱着对歌,声音沿着水面遥遥飘来,心里激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柔情。

次日是一个透明的晴天,楼下公鸡打鸣的时间是 7:14-7:26,中气十足,声音洪亮,开嗓几分钟后,远处其它的鸡弱弱给予了几声回应。晨起的光线很柔和,让你舍不得睡懒觉。我所住的二楼能看见远处的跨江大桥和楼下的厨房,缓缓涌起的炊烟中一片片质朴的瓦顶,令人有身处画卷之感。耳边听得做菜的劈劈啪啪声,还有孩子们从走廊上跑过的踏步声,木质房子叩出的声音非常有力。

主人说靠近大门的楼屋是 03 年建的,我们所住的这栋楼则有 70 年历史,二者通过走廊连成一片。老楼一二层的堂屋上都有精美的窗花,据说有百年以上历史,是从别的老建筑上面挪过来的。见我感兴趣,房主大哥说隔壁那家的装饰更精美,说的便是刘氏福记木行。趁着早餐还未开始,便先去周边的木材商行探寻一番。

刘氏木行的大门并不正对路边,甚至也不在建筑群的中轴线上,需要从房屋侧方进入,符合当地 “高墙窄窗,歪门邪道” 的建筑技法。一进门首先要注意的是左侧柱子上密密麻麻的斧印,符印类似于木材的商标,方便标记木材的主人,远道而来的客商来到三门塘,都会在柱子上做个标记以便行商,商行的斧印越多,越说明生意兴隆。

从 “藜光永晖” 四个大字下穿过,能看到天井被精致的木制花窗包围,木雕由多种动物图案构成,蝙蝠、喜鹊、梅花鹿等传统纹样让整座商号华美活泼了起来。正中的堂屋设有神龛和天地君亲师神位,楼梯右侧是一楼的火塘,沿着窄窄的楼梯往上爬,能在二楼的小厅看到最精致的几扇花窗剪影,十分有韵味(更直观的房屋细节可以参考视频)。

三门塘曾是外三江最大的木材码头(清代当地大规模木材贸易兴起,因资源分配纠纷沿江几个村寨分为内三江和外三江),岸边有许多信誉卓著的木行,值得你慢慢欣赏,刘氏福记木行的建筑空间布置可以作为一个代表性建筑来参考。清水江自古出良木,明清以降这里的木材不止进贡宫廷,也吸引了许多民商前来经营,三门塘凭着地理位置优势主要从事加工和包装这一程序,再通过便利的航运将优质木材远销江南。雍正年间疏通河道,木材交易大增,清朝末年因局势变化交易量又经历几次涨跌,但总体而言,这里的木材商贸都维持在一个相当繁荣的水平。

清代河道疏浚后,政府为征收木税在锦屏县城设弹牙局和总木市,建立了当江制度,只有上游的茅坪、王寨、卦治三个村寨获准正式开设木行,统揽采买贸易。此项规定使得其它从事木材贸易的沿江村寨在利益分配上遭受损失,便催生了三门塘等村寨争取木材经营权的长达一百多年的争江运动。到光绪十年(1889 年),政府终于下令除部分行商仍然享有直接进入内三江购置木材的特权,其它客商须由 “外三江”——三门塘、清浪和坌处的木商引进内江进行木材交易。

在木材贸易的漫长历史中,三门塘村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以地缘联结为纽带的商业共同体,小小的村落至今仍有 19 个姓氏之多,可见曾有多少外来的家族迁居于此,开放的航运也带来了各地的先进文化,多民族文化的交融是三门塘最明显的特征,你能看到节俗中汉族和侗族的传统兼而有之。在务实的商业传统之下,历代移民会寻求最方便的身份认同,三门塘的人很快认定了自己是侗族,但是在这个侗族村落里,你看不到鼓楼、风雨桥等必不可少的侗族公共建筑,汉族的家祠占有更加显著的地位,给我们很明显的 “似侗非侗” 之感,也可以说是随着商贸发达陆续迁入的外族和当地北侗文化的彼此接纳。农家乐的房主就很自然地说,“我们祖上几百年前是从山东过来的,但是来这里久了就改成侗族了”。

回到农家乐正好是早餐时间,大姐背回一箩筐葱绿葱绿的菜(似乎是他们念做 guang 菜的当地特有食物),这一顿饭菜不酸,不咸,也不辣,很下饭,只是没有粥和汤对于南方人会有些不习惯。奶奶在二楼的走廊上晾晒衣服,她用方言说王氏家族今天的乡宴大概要午后开始,可以等等去看看。早餐时间前后,一只鸡在院里窝着睡着了。

这是一个晴朗的中秋节,正午气温大约有 36 度之高,饭后从农家乐一路往小坡上走去,能见到山坡上一片改良的干栏式建筑,许多高大的印子屋凑在一起,屋檐搭着屋檐,营造出阴凉的巷道,人们在巷道里坐着谈天,有玩闹的孩童,还有认真研读书本的老爷爷。

为了避暑在阴凉的过道里多坐了一会,旁边三位奶奶在围观手机视频,里面正放着不知什么语言的唱腔,她们时不时也跟着唱。听着听着便被她们的发髻吸引了,请教老奶奶这是不是侗族的发型?她说她是苗族的,姓吴,上面坌处镇里过来的,是去太原祠吃宴席的。

这顿乡宴一直到快四点才开始,在太原祠里看着厨师们在铁锅里又蒸又铲,油烟直冲上两侧的高浮雕装饰,到快开席前,主人家很开心地请我入席,这是她添了小孙子的喜事。我入座的位置旁是一位酷酷的中学女生,对我非常照顾,她也是从坌处镇下来的,姓潘,现在正在天柱县上高一。她介绍说,这里不同民族之间结婚的话,孩子有的跟母亲民族,有的跟父亲民族,她自己则是苗族。

我们分享了一番关于美食的见解,潘妹妹又问如何拥有活力,我想了一会,说最好还是要有一个真正的梦想,她很认真地说,我想去厦大上学,接着我们的话题就转为大家在学校是如何被学霸碾压的…… 想到这里三门塘的孩子好像都比较文气,街上遇到的孩子们会大大方方和你交流,主人家的女儿中秋假期每天早上都在写作业,弟弟则开朗乖巧,眼睛清澈有神。

席间大家都吃得很开心,观察到旁边有一瓶瓶用冰水冰着的雪碧,想着若是能喝一杯解解渴可好,乡亲们很惊讶,这不是雪碧,这是白酒啊?

太原祠始建于乾隆年间,1908 年重建,和大多数家祠一样,也是联络家族感情和举办重要仪式的场所,最有特色的大概是门楼上的九颗白菜雕塑,至今未解何意。散席后潘妹妹陪着我逛村落,她的家族搬到三门塘已经四代了,她也分享了她拍的潘氏祖祠的照片,看起来颜色鲜艳亮丽,时常有人打理。

穿过晾晒着辣椒的小空地,我第一次认真端详大名鼎鼎的刘氏宗祠。在傍晚蓝天的映衬下有了再发现,晴空下的屋顶有老鹰、凤凰、兔子和好多不认识的动物,近视的我好像还看到了刘海戏金蟾的雕刻。

西式教堂一般气派的刘氏宗祠立于清水江边,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侧的拉丁字母对联以及指针有误的时钟,引得无数学者探究,这座宗祠只在清明节和农历六月六晒族谱、摆乡宴的时候开放。

幸运的是在当地一位小兄弟的帮助下,我们得以进去参观,和外观的气派比起来,祠堂内部陈设相对简陋,还存放着一些灶具,厅堂里是小黑板和一排排课桌,可以说刘氏宗祠外面像教堂,里面像教室。这里的陈设和以前相比变了不少,若好奇刘氏宗祠内部装饰是什么样子,可参考文章开头的村落风光小视频。

当地大姓多是明代从外省迁来,主要有刘、谢、王、吴几个家族。刘氏来自山东,谢、王、吴三家则来自湖南,因为祖籍不同在过节的习俗上也有区别,比如当地的斋粑节由谢、王、吴三家轮流来做斋粑,期间不可沾荤腥,而刘家就不过侗年。

村里桥多碑刻多,碑文多刻于乾嘉年间,刘氏宗祠后面就有一片碑林,多是关于村民集资修建桥梁、义学,祠堂等内容。而门前这个圆形的休闲广场曾经有几座漂亮的木屋,从 80 年代的彩色照片上可以看到当时的风貌,潘妹妹指着图片上说那栋大屋子就是她以前的家,后来为了腾出空地呈现完整的刘氏宗祠,她们就去镇上住了。“在挪开之前,其实游人们是拍不到刘氏宗祠照片上这个完整的样子的”。因为建筑久未修缮,墙体倾斜,逐渐出现一些建筑病害,刘氏宗祠的保护和修复从 2013 年开始,曾得到世界银行的贷款。

穿过石板路,穿过古井,穿过一栋栋簇新的建筑,说起村里的建设,她说城里人看会觉得古朴的好看,但是对村里人来说,水泥房子是比传统木屋更体面的,我们看着眼前主干道右侧一栋栋风格迥异的改建民宅(一排过去没有一栋重样的),思考哪一栋造价会更高些。

再访久违的家乡,潘妹妹说得最多的就是 “这里怎么这样了,以前不是这个样子的”,也许对外人来说三门塘终究是新鲜的风貌,对她而言每一次改变都有不一样的感触吧,唯一不变的是邻里人情,走到哪里都有人和她轻松欢快的打招呼,她带着我在不同的房屋间穿梭也是轻车熟路。(这里的烟囱不知道为什么都做成树干的样子,直直嵌在墙外,是当地人重视木材的心理折射吗?)

这个美好的傍晚以孩子们在小路上的欢声笑语结束,我并不知道村落翻修后会有怎样新鲜的改观,但我非常希望这里的井水、河水可以有清澈的一天。

童年的要好多爽快, 凑到小伙伴就可以玩一个下午

中秋节的夜晚,村庄早早睡着了,晚餐吃的是米粉、黄豆粉做的糍粑,糯糯暖暖的,不会那么甜,带来一个温情的梦。

第二天一早,我准备跟着主人的车回锦屏县城,因为这里充电的速度比较慢,晨读的时候想抓紧时间继续给充电宝充电,主人说,停电啦,你没听到昨晚的雷声吗?细细想从深睡到浅睡的分界线好像确实不是鸡鸣,而是凌晨更早一场雷雨。大口吃了主人家女儿昨晚送的月饼,带着新的期待前往下一个村落。


下一站我们将探访仅次于肇兴的第二大侗族聚居地,那里有更加多元的景观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只是会感叹到访的时间实在太晚,数年前曾令人流连的乡野之趣,在没能妥善规划的开发进程中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