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距离著名的歌师之乡宰荡不远,大利村的旅游服务业尚处于萌芽发展阶段,这里的游人并不多,景点介绍也只是简单地写了块木牌在重要建筑外,然而这个小村落却出乎意料地整洁,木桥木楼木谷仓错落有致,清幽的环境和听不懂的侗语,让你毫不出戏地浸入侗家人的日常劳作。
下文以 “分项列出” 的方式来呈现调研见闻。【总结概述】和【地点概览】可以让各位快速把握重点,【旅行攻略】分享实地寻访的实用信息,【详细考察图文】则是以图片 + 说明的形式,直观呈现考察过程中的见闻。想先阅读游记的友邻可以从【详细考察图文】读起。
总结概述
大利村始建于明末清初,现属于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载麻镇管辖。村域面积 9.8 平方公里,分为上下两个寨子,均为侗族,以杨姓为主。2012 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大利村古建筑群以清代的石板古道和侗族四合院为亮点,目前村落风貌保存良好,除侗族大歌、萨玛节等传统文化之外,竹编、纺染也是当地居民的拿手技艺。
推荐等级:⭐⭐⭐⭐
地点概览
地点一:鼓楼和萨坛
鼓楼、萨坛、古树牢牢占据村中心最显眼的位置
地点二:古道和古墓
古道起始处蛇蛙相对的石雕
地点三:花桥群
朴素的花桥、木梯和石碇步方便了溪水两岸的往来
旅行攻略
交通:从大利进出村没有固定班车,可以每天早晨 7:00-8:00 到寨门等出村的车。若只是搭车到 308 省道路口不会超过五元,有时也不会收钱,到这里之后可以等前往榕江县城的班车,约为半小时一班。若从村里直接搭便车到榕江县城,价格同样是看司机心情。
住宿:大利村有数家民宿,总体上还比较方便舒适,目前只有村口最豪华的一家有独立卫生间,有需要最好提前预定。
饮食:村里的餐馆和小超市集中在寨门附近,注意不要错过饭点。
详细考察图文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导览图
在中国传统村落全景博物馆(移动端)可以查阅大利村重要建筑介绍和分布图,点击进入任意一座建筑可以看到更加直观的实景图。
村落布局: 村落选址于深山溪谷,“利洞溪” 从寨中穿过贯穿上寨、下寨,5 座花桥横跨其间。主要建筑傍水而居,充分体现侗族人民喜水而居的习性,鼓楼耸立于寨中心最高处,旁边便是露天萨坛,有几条石板古道通往村外,十分珍贵,附近的龙潭瀑布也是一景。
村落周边充满野趣的山林和稻田
地点一:鼓楼和萨坛
从地扪前往大利基本上是沿着 308 省道往西南行驶,快到榕江时车窗外还能看见一些醒目的旅游景区入口,让人有些担心大利是否也开发得失了韵味。汽车在省道某一个出口开始转入上山的乡道,沿途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大利村就在道路的尽头,往右手边望去一片片朴素的灰色屋顶出现在眼前,进了寨门后匆匆走了几步,心里踏实了几分,“还是原来的样子”。
对这里的第一印象是客栈的钥匙串,上面挂着用侗布做成的小装饰。侗布是自家纺的,上色也是自己上的,一匹好的侗布要经过一个月反复上色、捶打。因为染料颜色很深,村里的女人手指甲常会因染布而呈黑蓝色。
临溪的客栈风景很好,两岸都是石板路,还有碇步、木梯、花桥等大大小小的建筑方便行人到达对岸,开窗就能看见寨子中心的鼓楼,难得是村里没有什么游客,可以定定心欣赏如此清幽的风景,忍不住选择在这里多休整了两天。
从上空俯视,大利最经典的景观便是鼓楼、萨坛与古树的结合,配上几何形的鹅卵石图案,看起来庄重、神秘而美丽。大利的鼓楼看起来相对朴素,重檐之间未施彩绘,但依然很有气势。鼓楼始建于乾隆初年,上世纪毁于火患,2003 年村民集资在原址重建,现存鼓楼为六角九层密檐攒尖顶。
鼓楼过去多是男人议事的场所,一些老鼓楼甚至设门槛限制女性入内,而萨岁是侗族最尊崇的女祖先,意为始祖母,体现了母系氏族的女性崇拜。二者立在一起,令这组景观看起来鲜明而有象征性。祭祀祖母神的萨坛分为设亭供奉的房屋坛和用石头垒成圆丘的露天坛,石上茂盛的野草代表着旺盛的繁殖力,旁边一般有松柏桂黄杨枫之类的古树。大利的萨坛便是露天萨坛。
北侗地区因为受汉文化影响较深,鼓楼和风雨桥数量已没有那么多,甚至搭建土地神坛更多,南侗还是村村有鼓楼,溪溪有风雨桥的样子,所谓 “客家庙大,侗家萨大”,现存萨坛多保存在年代久远和相对隐蔽的村寨。祭萨活动十分神秘,主事者称 “鬼师”,据说一般都是在夜间进行,外人很难看到。
佛教道教对侗族影响甚微,当地人主要崇拜女性神祇萨岁和男性历史人物杨再思,历史上的杨再思是以靖州飞山为中心扩大影响力的少数民族首领,后来杨再思被这一带的百姓奉为神灵,并被塑造为杨姓(大利村也是杨姓为主)乃至这一带侗族百姓的祖先。自靖州飞山建庙起,逐渐形成了广泛的地方信仰,湘黔桂各地群众每年农历六月六杨再思生日和农历十月二十六日杨再思忌日都要到飞山庙进行寻根祭祖活动。
鼓楼至今仍是群众聚会的中心,县里的饮水机品牌连续几天早上八点在鼓楼广场开展宣传促销活动,主讲人十分活泼,声音响彻村庄。
地点二:古道和古墓
沿着利洞溪往上游走,沿途风光越发有野趣,沿山势层层错落的楼宇和随意生长的绿色带来一股蓬勃而粗糙的活力。黔东南森林自然生长率达到 8.0% 以上,远高于全国的森林自然生长率,大利村所在的溪谷便是被重重绿色包围的典型黔东南村落。
村落周围有许多古树,楠木、枫林、杉林,松林、楠竹,有稻作梯田散落在村外的山顶和山脊平缓地带,正所谓老人护村,古木佑寨,身处群山之中,忍不住要想起侗族古歌:高山连着高山啊,这是我们的屏障。我们神圣的祖母啊,你是这深山的阳光。坛里的白石多亮啊,表明你没有离开众人的身旁。
继续往前走便是古道和稻田,大利村共有四条古道,分别通往栽麻乡、小利村、八匡村与丰登村,均为青石板铺就。(古道风光可参考视频)大利村的道路系统保存良好,沿途有三块关于修建古道的清代功德碑。
清代石碑
其中八匡古道全长 2.5 公里,建于清乾隆年间,是黔东南历史最悠久的一条石板古道,从寨中蜿蜒至后山,此外石板路边应还有一对雕刻精美的抱鼓石,在方圆百里的侗族地区也很少见,近期似乎因为修路被挪动了位置。
更值得一提的是古道起始处的 “蛇蛙相对” 的石雕,大利村这条通往村外的石板路修好后,就建了面向村子的两个石青蛙,青蛙招财,为避免村寨“财源过旺,招致盗匪”,于是在青蛙对面修建了一对石蛇,又在蛇与青蛙之间修上一个水塘,青蛙害怕蛇,见蛇就会跳进水塘中,缓冲了送财的猛力,于是村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所以我们能看见古道起点两侧的拦马石上面趴着一对蛤蟆,可惜蛇已损毁,有人重雕了一对,摆在正对古道入口的民居院墙上。
因为已经走到了寨尾,就想着顺便寻访一座石雕精美的清代古墓,四合院门口的爷爷说没法过去的,现在不是清明节没人扫墓都是野路,坡度相当陡峭,老人家说的其实是对的,不建议大家探访这么危险的地方,何况 “七月蜂,八月蛇”,沿途一直在担心遇见蛇。路上会经过龙潭瀑布,瀑布位于大利河上游 1.5 公里西南面的山上,瀑布边有若干垃圾,大约是来野炊的人留下的,还是希望大家注意保护环境。
古墓四周野草丛生,不好攀爬,墓结构模仿四合院形式建造,外部雕有八仙人物,表情相当诙谐
在封闭的自然环境和与中原汉族文化相对隔绝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原始信仰长期影响着侗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和他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着。对山川,古树,动物的信仰,皆体现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地点三:花桥边的人家
除了通往村外的古道,村内几条主要道路也保留着青石板铺就的古道,十分珍贵。若干条小道交错分布在寨子里面,干净又漂亮。实际上对这里最好的印象便是干净、整洁、朴素,但又不是那么中规中矩,干阑式建筑随意地层层叠落,令人心旷神怡。也许是因为从地扪过来,大利村整体风貌保存的状态对我来说已经算是很好了,即便是新建的建筑,也能看见统一的木构屋顶和外部装饰,应该是有统一要求。咨询了村里人为何这边卫生做得这么好,他们说除了门前归自家打扫,公共的道路会有专门的人来打扫,这大概是这几年才开始的事情。客栈的奶奶想了一下说:应该有更干净的村落。听到这个我很欣喜,因为就我在农村走访的体验,整体卫生其实是很难做好的一部分。
爷爷说,对啦,西江很漂亮,你应该去看看,虽然商业化但还是很漂亮。其实这一路上行走,能感觉到很多村民对于开发得好的大寨子的向往和羡慕。大利今天也没有什么游客,因为乡道的宽度并不允许两辆大巴对开,所以来到这里的多是一些散客,而且寨里的客栈依然没几家有独立卫生间,很多人不会在这里过夜。
大利没有什么真正所谓的 “招牌景点”,所谓侗族地区唯一有着 200 年历史的四合院看起来也并不抢眼,但这依然是一个迷人的村落,或者说,这就是一个普通而真实的山寨。
右下角为四合院的天井
寨里古树林立,有溪流有田野,石板古道蜿蜒其间,色泽鲜明颇有田园风情,而且小小的寨子能有五座花桥,穿梭其间令人想起了许多关于旧时光的想象。
侗族依水而居,风雨桥一般位于村寨下游的出水口,为拦风水不让财源外流,装饰华美,又称花桥。大利侗寨从寨头到寨尾一共有五座花桥,分别是寨尾花桥、下步花桥、中步花桥、上步花桥、寨头花桥,是寨子里面百姓通行、乘凉、休闲娱乐的场所。客栈的主人家有三个漂亮的孩子,二女儿对学习卯着一股劲,央求奶奶快送她上学,尽管从这里走到寨里的小学也就是跨过一座花桥穿过两条巷道的距离,是不是小时候我们对于距离的感知总是那么远呢。
和其它地方的热闹和入世比起来,大利似乎还保持着自己的生活节奏,晚上甚至也没有路灯,只靠沿河一两家亮着的灯光辨认道路,偶尔一户人家传出织布声,令人恍惚。
侗族姑娘一般夏天穿浅色的衣服,天凉穿黑色
大利离宰荡不远,许多人来到宰荡就是为了寻找当地的歌师听一曲侗歌,歌师是教唱侗歌的老师,大利当地人说宰荡的歌师最初是从他们那里延请过去的,是否属实无法确定。侗歌是古老的多声部表演艺术,需要至少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孩子们不仅可以跟着学校老师学,更可以在长辈们的每一次聚会和日常哼唱中把握其诀窍,外人看来相当不可思议。孩子们学歌快慢全凭天赋,然而无配乐、多声部的侗歌当真是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洒脱,当地人能听出不同地方侗歌的区别,我们外行人也许就只能听个韵味了。在大利的最后一夜,听妈妈带着孩子们唱轻轻软软的侗歌,为这个幽静的夜晚带来一丝温柔的气息。
习惯了早上促销的大喇叭,习惯了傍晚亲切的天气预报,认真想想得继续往南出发了。在河谷逛了几天,也想看看山顶的风景,于是准备前往黔桂交界的苗寨。
前期考察线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