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观象台到门钉肉饼,知识与美食的轰炸之旅

       在尚未大热的初夏,5.21路客中国组织了第一次线下活动。从北京城墙东南角的古观象台开始,小伙伴们如约而至,唠嗑观摩,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古观象台位于长安街建国门立交桥西南,始建于明代正统初年(1439-1442),是明清时期的皇家天文台,进行了近五百年的连续天文观测工作,保持着在同一地点连续观测时间最久的世界记录。

       古观象台门票20元/人, 游人不多而值得细品。

       观象台为一砖砌高台,利用元大都城东南角楼改建,原来和城墙是连在一体的,现在城墙拆了,只剩下观象台孤零零地在二环边戳着。台下附属四合院内有紫薇殿、滴漏堂,紫薇殿为主殿,是明清时期钦天监办公的重要场所,现在辟为展厅。还有后花园,整片景区古树参天,非常幽静,有不少复原的天文仪器供人学习。

       正统年间,钦天监将从南京按元代仪器复制的木型制成了浑仪、简仪等大型铜质天文观象仪器,现今都完好地保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现在紫薇殿前有复制品展示。

       崇祯年间又由徐光启、李天经等人制造了平悬浑仪、平面日晷、转盘星晷、列宿经纬天球等仪器,康熙八年至十二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应康熙帝之命在原有仪器基础上督造了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仪、象限仪、纪限仪、天体仪六大仪器。康熙五十四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纪礼安又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乾隆九年皇帝下令按照中国传统的浑仪再造玑衡抚辰仪。清制仪器造型高大美观,中西合璧,实为精品。

       然而古观象台的天文仪器饱经沧桑,1900年八国联军将所有仪器洗劫一空,后迫于舆论才归还。1933年天文工作者怕天文仪器遭日军破坏,将明制仪器都迁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剩八件清代青铜仪器。

        紫薇殿右侧有光绪年代的石碑,写着因庚子之变天文仪器被盗,而制半天体仪和小地平经纬仪,以使天文观测得以延续的重要史实。院内还有一块石碑, 记载雍正三年二月初二的一次日月合壁、五星联珠的天象。不禁想到香港电影《漫画奇侠》中的故事:因为五星连珠,雍正的血滴子卫士和十四皇子的家臣穿越到现代,继续上演追杀。     

殿内展示各种天文仪器和测算知识,有专门的导览员讲解,大家认真听讲

       其中最有趣的展品,是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的陶尊。这尊四千五百年前的古物,原为盛装谷物祭天祈保丰年的器具,高62厘米,刻有与天象有关的图案,上边是太阳,中间为云气,下面是山岗。有人认为它是象形字“旦”或“炅”。天文考古工作者还在出土地点发现了一块石头,站在石头上向东望,可见五座山峰如图形中的排列,在春分日(或秋分日)太阳正好从中央的山峰升起。这表明在四千五百年前,古人已经开始观测日出。

        指南车上的小仙人。因为场地小没法操作展示。展厅里还有记里鼓车的改造,车轮转动两次,车上小铜人就各击鼓一次。听完了讲解,到后花园散散心~

  应用针孔成像原理测定正午时刻投到圭面上的日影长度的圭表,底座为明制。

       逛完后院,大家来到重头戏观象台最高处,这里安放着清制八大件天文仪器,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仪、象限仪、纪限仪、天体仪、地平经纬仪、玑衡抚辰仪。

       漂亮的地平经纬仪由地平圈、象限环、立柱、窥镜四部分构成,用于测量天体的地平坐标。但纪理安在监制这架仪器时,竟将台下遗存的元明古仪充作废铜使用,幸有人禁止,才保留了明制浑仪、简仪、天体仪三件。     

       至于最抢眼的玑衡抚辰仪,是乾隆皇帝的开拓创新,他要求结构以浑仪制近古,刻度计算又要有先进性。

       观象台顶上可见二环周边一干风景名胜,如今长安街两侧高楼林立,不显14米高的观星台高大,但我们仍可追忆它曾巍然立于明清古城之上的气魄。

       忠告:观象台顶上没有盖,太晒。

        最后在小院里大家纷纷取出代表自己的随身小物汇聚一桌,其中元年《机器猫》尤为瞩目。正如最早的《SLAM DUNK》汉化出版物叫做《篮球飞人》,而非《灌篮高手》,相对《哆啦A梦》,《机器猫》更早更少见。

       从观象台出来,开始族群暴走,其实也就是溜达溜达顺着二环,稍带着还从长安街地下穿了过去,此处景点为:“抬头,我们头顶上就是长安街”。稍带亦经过昔年建国门枪击案发生地。      

敕赐智化寺石额

         辽金元清时代游牧民族统治北京时建立的佛教寺院相对较少,明代北京佛寺则大大增多,许多帝王和佛教有渊源, 上有所好,下有所趋,宦官建寺也成为潮流。我们前往参观的智化寺位于朝阳门内南小街禄米仓,为明正统年间太监王振舍宅修建。智化寺原为家庙, 英宗赐名“报恩智化禅寺”。“土木之变”后王振被抄家灭族,因该寺为敕赐,故未籍没。英宗复辟后,又在寺内为王振建旌忠祠,立塑像,直至乾隆七年才不再祀王振。

30年代的智化门旧照

       智化寺门票20元,这里有意思的东西很多,建筑的梁架、斗拱、经橱、转轮藏依然保存原状,如今仅存中路建筑。

       自南至北依次为山门、智化门、智化殿、万佛阁 (下层为如来殿,上层为万佛阁)、大悲堂、万法堂,寺内主要殿堂皆为歇山黑琉璃筒瓦顶。明清琉璃瓦等级中,黑色排在黄色、绿色之后,但在使用中略有差别: 明代的皇家寺院、敕建寺院,主要用黑琉璃瓦;清代的皇家寺院、敕建寺院,用黄或绿琉璃瓦。据佛经黑象征风大之色,释迦牟尼成道时,用风降伏恶魔。    

       智化殿目前陈列的三世佛原存放在大悲堂,体量较小,昔年原装的被移往大觉寺供奉,因为大觉寺的三世佛被移往广济寺供奉,咳咳。缘起文革初年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广济寺三世佛被毁。

       智化寺现在最出名当属京音乐,是中国现存古乐中唯一按代传承的乐种。王振将宫廷音乐移入智化寺,在智化寺传袭至今,从未间断,当天我们耳闻目睹了一场《小华严》的演出,演出的艺僧特意解释,第一是二十七代无间断的传承,第二是现在这批人都不是出家人,但是为了表示对京音乐和其寺庙中传承的尊重,仍然着僧服演奏,一段录音,可以欣赏一下。

每天下午三点一场短暂而精彩的京音乐会在此上演

       智化殿和万佛阁内原有天花藻井,为斗八式平面方形,工艺精巧,色彩鲜艳,是明代木雕中的精品,1930年代流失美国,现藏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内。

       智化殿后部有明代壁画《地藏菩萨与冥府十王》,正中是地藏菩萨,其右手边是闵长者,左边是道明和尚,冥府十王则分布在画面两侧,每侧五位。

壁画构图严谨、笔法细腻,是明代壁画中的精品。十殿阎王的主题壁画河北山西多见,倒是同时有地藏菩萨和十殿阎王另有闵长者与道明和尚塑像的不常见。

       题外话:王振的出生地在河北蔚县的卜庄北堡村,其家庙(现为玉泉寺)壁画甚为精美,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如今却沦为濒危建筑得不到任何保护。

蔚县王振家庙残存的废墟      

        智华殿外有椅子可供歇息,边上的藏殿有北京仅存的一具明代木制转轮藏,雕刻精美,想象出群。除了金翅鸟、狮兽各种纹饰,轮藏顶上还有一尊造型生动的佛像。

       再往后一进便是万佛阁,门前有两棵古木,阁内上下两层遍饰佛龛。大梵天和帝释天为胁侍,带一抹神秘的微笑。

       提示:智化寺将于2017年6月1日至9月30日闭门维修,再要欣赏京音就要等待金秋时节了。

       接下来大家从智化寺路过禄米仓往孚王府走去,街边见到了若干后现代的单车(我有奇特的上锁方式)。

      清代对王府的建造形制有极严格规定,中路的建制是亲王府门五间,郡王府门三间。府门前设有门罩,过道要高出地面,迎门处建影壁,“门钉纵九横七”。孚王府因为被各单位占据,银安殿就是轮流扒着门缝看看……然后观赏门口据说比天安门那对还大的石狮子。在一棵大树下,已经垂枝将要盖住半边脸,回头可以剪个刘海儿。      

       孚王府,原为怡亲王府,是雍正为十三爷及其子建筑的亲王府,建筑布局与《大清会典》所规定的王府形式相符。西线为居住空间,东线为休闲空间,服务用房位于两侧前部。现在周围全是大杂院和棚户区的混合体,我们在里面溜达,看到交错的巷道,恍惚不知身处何方,抬头可见殿顶重重却认不得来时路。

美妙的小院落别有野趣

曾经有个书店在这里,看着总觉得似曾相识的模样

       孚王府以北的东四三条至八条是元大都“鱼骨型”街巷系统的最典型遗存之一,众人经过一个个胡同口来到著名的门钉肉饼店,海吃了一顿。

      羊蝎子,不是一锅羊骨头,正经有肉且多,味正,酥烂,可惜没有白面浇汁。

       芹菜腐竹,拌豆腐丝,此番线下活动来的先后共计九人之众竟然无一人喝酒,真是愧对酒菜哈哈。曾经最完美的一餐是冬夜在这里俩门钉一碗热粥一盘豆腐丝。

挚爱的麻豆腐

这里的门钉肉饼在老饕心目中蝉联近年来的No.1

白水羊头。完美


路客暴走族,无厘头逛游。

期待下一次与你相会。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