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天书》明明是一本通过古建筑举例来讲“营造法式”的书,生生让我当成了LP一样的旅行攻略。书中共提到的七处古建,从读到此书至今,我已经按图索骥实地走访了六处。于是,就有了这篇像游记的书评。

—— 文 / 八月

《营造天书》- 王南 著

第一处 独乐寺

这座小小的独乐寺将城市轴线、建筑群布局、建筑设计与雕塑艺术熔于一炉,真可谓出神入化的杰作。

——《营造天书·以材为祖》

从北京到蓟县每天有数班从四惠到蓟县的往返客车,单程一个半小时。虽在天津,其实离平谷很近,京郊平谷、独乐寺所在的天津市蓟县、加上河北的部分相邻地区同属古代的渔阳郡,渔阳郡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战国时的燕国,分分合合,迁来移去。

独乐寺山门

山门,也称三门,即汉传佛教佛寺建筑中的大门建筑,象征三解脱,当僧尼踏入威严庄重的山门时,应会有两耳不闻窗外事,遁入空门的仪式感。

观音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建筑,也是梁思成当年考察宋辽古建发现的第一处辽代建筑。

独乐寺观音  哆啦B梦 摄

跟着《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和《营造天书》的脉络按图索骥,一一对比印证,虽只能看懂一点点皮相,也心满意足了。梁思成正是通过研究独乐寺弄清了一系列难懂的建筑名词和术语,且领悟到中国古建筑的精髓所在——用材之制,即木材的标准化。木材的标准化让大规模施工成为可能,就像如今的量化、规模化生产,同时也保证了各部件比例的和谐统一。

独乐寺所建年代上承唐风,下启宋法,刚好处于两朝的过渡阶段。在山门的屋顶两端见到了鸱尾向鸱吻的过渡形态。据《营造天书》讲,起初人们为了防火,将固定脊瓦的部件做成鱼鳍状的尾巴。至唐都是尾,宋以后才变成了吻。清朝的建筑中还能看到龙头张口含住正脊端头,后尾则卷曲成螺旋状,背后还插入一根剑柄。殊不知,金属物更容易招来雷电。

《营造天书》中鸱尾向鸱吻演变的示意图。

左:西安大雁塔门楣石刻唐代鸱尾。梁思成摹绘

中:独乐寺山门鸱吻为过渡样式,上部为尾,下部为吻。图片来源:《蓟县独乐寺》

右:故宫太和殿鸱吻。王南 摄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藻井。观音阁十一面观音像的头顶上方有一座现存最早的木制藻井,又是藻又是井,亦是取防火的象征意义。

到这里想起北京另一处体现防火之意的建筑——紫禁城文渊阁,四库全书的藏书楼。王南老师给学生们讲解故宫建筑时开玩笑说这是故宫的非主流建筑,因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紫禁城中突然闯入一栋黑绿黑绿的建筑。黑色主水,以水压火,以保藏书楼的安全。文渊阁看起来为五间,但最西侧还有一不起眼的小间,独为六间,也是暗有玄机。古人认为单数为阳,双数为阴,火为阳,水为阴,也是为了防火。

独乐寺观音  哆啦B梦 摄

此行的一个遗憾是没来得及感受匠人的刻意安排。建筑学者丁垚发现,跪在独乐寺山门内两尊天王塑像双目朝下瞪视的目光焦点处,抬头能刚好看见观音阁内十一面观音的双眼。留点遗憾,留待下次体验。

 

第二处隆兴寺

隆兴寺之行遇上了绵绵细雨,一行人听着雨声在幽暗的大殿中静静寻觅。河北四宝即“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正定菩萨说的就是隆兴寺内的大悲阁中的铜铸千手观音。通高二十一点三米,铸造于宋太祖年间,原有四十二只手臂,被毁后,1944年重修时两侧的手臂改为了木臂。

隆兴寺千手观音  僧盐 摄

观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手臂呢,原来是因为每只手上都有一只眼,目的是千眼看尽世间苦难,千手护众生。可能正是因为这种胸怀众生的愿力吧,晚唐开始,佛寺流行塑造千手观音像。

转轮藏  僧盐 摄

隆兴寺建筑群保存相当完整,寺中摩尼殿、转轮藏殿(阁)和慈氏阁都是北宋原物。寺中最精彩的小木作是转轮藏殿内的可旋转书架——转轮藏。目的是为了不认识字的善男信女也可以通过转动书架获得修行。转动一周相当于阅读架上的经书一遍。

摩尼殿  僧盐 摄

摩尼殿当属最精彩的大木作了,是的,是我所见过的木构建筑中最好看的。摩尼意为宝珠,能使水清静。摩尼殿是一座二层楼阁,重檐歇山顶,四面各建有一座抱厦。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体量巨大,看起来却很轻盈秀美。

摩尼殿悬塑  僧盐 摄

正如殿内的悬塑,倒坐的水月观音,如不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竟如此高大。无论怎么看都是一尊飘逸、秀美、轻盈的观音像啊,甚至被鲁迅誉为东方美神。

摩尼殿壁画  僧盐 摄

摩尼殿内另一处精彩之处在于四个抱厦两壁的壁画——二十四尊天,笔法、人物造型均比肩法海寺的宫廷壁画,只是沥粉堆金等材料稍显不足,细节刻画也没那么华丽。据说法海寺壁画的匠师家乡正是正定。

站在摩尼殿前的院落中,看着前后左右的庙宇楼阁,仿佛进入了壁画中描绘的佛教中的西方圣境的极乐世界。身临其境,方能体会。

 

第三处 晋祠

晋祠其实是我考察古建之旅的第一站,始建年代不详,为纪念西周武王之子唐叔虞而建,因境内有晋水流淌而得名。隋末李渊晋阳起兵,曾祷于此。

晋祠圣母殿  哆啦B梦 摄

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曾经四次来山西进行古建筑调查(1933年第一次调查了应县木塔,1937年7月第四次调查发现五台山佛光寺)。在第二次晋汾古建筑预查中,梁思成等人在太原去汾阳的汽车上,瞥见晋祠正殿的一角侧影,当雄大的斗栱和深远的出檐映入眼帘,他们“爱不忍释”,便在原计划的考察结束后重返晋祠。

他们这样写道:“大殿阁楼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晋祠内有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宛若进入了加大版的苏州园林,没想到北方的晋水读懂了江南的小桥屋檐。原本冲着宋金遗构圣母殿和献殿而来,却意外收获了疏朗清幽。

圣母殿宋塑  哆啦B梦 摄

圣母原为晋源水神,主要职能是坐镇灵泉,兴云施雨。圣母殿是晋祠的主体建筑。重修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是《营造法式》年代的典型作品。位于圣母殿前的 “鱼沼飞梁”、献殿及金人台上西南隅的铁人皆为宋、金年间遗物,值得细细品观。 圣母神龛的周围环列四十二尊侍从彩塑,基本皆为宋代原作(仅两尊为明代补塑),造型生动丰富。

捧着梁思成先生的书,逐一对比提到的细节,俯仰间月上梢头,恋恋不舍地向着引导员所指方向前进。快到出口处,一高塔映入眼帘,夜色中秀丽挺拔,遗憾相见恨晚,不能仔细端详。经查此塔为舍利生生塔,为七层仿木构楼阁式砖塔。晋祠建筑群像屋顶博物馆般,囊括了各种屋顶。

水镜台,左为清代卷棚顶,右为明代重檐歇山顶。

献殿  图片来源《营造天书》

建于宋初的献殿,纯木构,榫卯斗栱连接。可以看到由上到下斜出的昂尾部不像唐代直直的,而是有了一定弧度,更具装饰性,且运用了斜栱。

白云深处小桥横,流水涓涓古意生。周柏隋槐泉难老,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四处 华严寺

华严寺和接下来的善化寺这两处都在大同古城,大同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的都城——平城。

华严寺大雄宝殿正脊北部琉璃鸱吻,高4.5米,为金代遗物。

始建于辽代的华严寺建筑群主要建筑均坐东朝西,因契丹人崇拜太阳神,以东为首。其中薄伽教藏殿为辽代遗存,对我这个业余选手来说,只能看出斗栱与柱高的比例变小,找到补间铺作中的斜栱,判断建筑依旧有唐代的雄浑之风。

华严寺大雄宝殿转角铺作  哆啦B梦 摄

华严寺大雄宝殿当心间  哆啦B梦 摄

原本冲着梁思成所写的经典小木作壁藏“天宫楼阁”而来,不料只能观赏两侧的壁橱,最精华的部分被挡在了佛像后方,禁止入内。只能靠图纸和实景图领略匠人极高的建造技艺了。

 

第五处 善化寺

善化寺建筑群七座殿中六座为辽金原物,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辽金时期遗构。

善化寺普贤阁

善化寺的三圣殿有夸张得如莲花绽放一般的斗栱,因补间铺作用了斜栱,错综复杂。看古建过程中,计算每座殿的进深及面阔间数也是一大乐趣。

善化寺三圣殿布满斜栱的补间铺作

数完再和书中对照,数不对再重数,常有游客擦身而过,回头看看抱着书对着大殿皱着眉头的我,满脸狐疑。也有人误以为我是建筑系的学生,想起途中单读的推送“导演此刻正在参加柏林Doku.arts电影节,恰逢长假,视频推送休息一天。愿你也有一个松弛的假期,以及对电影对伴侣或者任何一种事物跨越边境的爱。”并非只有建筑专业人士才看古建筑,就像任何一种宗教甚至文化都不能概括一个人身份的丰富性。

善化寺平面图。图片来源《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图》

 

第六处 应县木塔

旅程接近尾声,抵达向往已久之地——应县木塔,也就是佛宫寺释迦塔。塔建于辽代1056年,平面八角形,五层全部木构。虽然看起来是五层,其实二至五层各有一个暗层,共九层。共用斗栱五十余种,被称为“斗栱博物馆”。

木塔已走过九百六十余年的风雨,挺拔秀美,匾额众多,其中有一块说:“远观擎天柱,近视百尺莲”,可谓真实写照。站在塔下,朔风四起,风铃阵阵,白鸽盘旋,忽然感到自己穿越了时空。不禁疑惑难道它的美感天动地,得以特殊关照才留存至今?关于木塔的种种传说也渐渐浮于脑海,如“砍尽黄花梁,建起应县塔”,塔的外檐柱会歇脚,麻燕帮忙除虫等等。

很多传说的确有科学依据,比如抗震性是由于斗栱、叉柱造和榫卯结构形成的阻尼结构可以使地震或炮火引起的瞬时的力消解掉,不至于倒塌。而歇脚的传说是因为塔在不停自震,由于地壳的震动频率的变化,导致塔身也会变化,所以有可能出现某时某柱子的底下能通过一根细皮筋。而虫蛀的防治主要归功于一种叫麻燕的候鸟,它们每自清明到立秋之间就会来塔上居住。

应县木塔塔高67.31米,相当于二十层楼高,这在古代当属恢弘巨制。难得的是辽宋建筑注重实用的同时兼具审美情趣,可谓木构华章,巅峰之作。

 

尾声  梁林之路

梁思成纪念馆位于大同古城东城墙脚下,下沉仿古二进院落。院内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塑像,为纪念二人对中国古建筑所做的杰出贡献。带着崇敬的心重温了一次他们与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古建调查之旅的资料,上一次有这种心境还是在鲁迅博物馆,这些人可谓中国真正的脊梁。

这对伉俪对中国建筑史的贡献不可磨灭,1932年4月,正是八十五年前的春日,日本侵华战争愈演愈烈,梁思成一行抵达正定后给林徽因报平安,说“没有土匪,四个人住店一宿一毛五”。足见当初他们是抱着即使遭遇不测也再所不惜的信念出发的,就像玄奘西行取经,已做好了埋骨黄沙的准备。我们又是何其有幸,坐享前辈们的成果。

在《营造天书》的引领下,我这样非建筑学专业的人也可以领略中国古建筑的美。同行的小伙伴感慨道:真怕哪天又来一场天灾人祸,这些古建就这么毁掉了,太可惜了。趁着还在,要抓紧看啊。

义县奉国寺七佛殿  哆啦B梦 摄

书中详细介绍的七处古建中,唯一没有去的就是辽宁义县的奉国寺了。这也是我下次古建之旅的目的地。虽然我的游记与书相比只是班门弄斧,九牛一毛,但分享的目的就是为了能给古建筑爱好者一点我也在这里的微光,也为了不再有“古寺、佛塔、城墙、城门都去哪了”的遗憾。

佛光寺东大殿   子文东 摄

八十年前,佛光寺大殿于1937年被梁思成、林徽因发现,这一学术成就打破了日本学者对中国大地上已无唐构的断言。

去年也是秋天,因受《营造天书》启发而探访佛光寺与南禅寺。第一次亲眼得见传说中的一千多年前的大唐庙宇,那东大殿掩映在松树中,三十七级台阶后才能一睹真容,面前五扇木门,从每一扇门进去,都刚好能看到一组佛像正对着你。肃然起敬,不敢造次。

佛光寺东大殿   吴肸 摄

据王南老师说从每一扇门看一组佛像与柱子形成的角度,刚好为视觉的最佳角度,也就是60度。

再说南禅寺大殿,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782年),比佛光寺东大殿(857年)还要早。南禅寺大殿对空间的处理展现了古代建筑师高超的技艺。因为放佛像需要很大的空间,就不能放很多柱子,所以工匠巧妙地用减柱法来实现。南禅寺大殿内部一百二十平方米,没有一根柱子,没有钉子,没有钢筋水泥,没有承重墙,全靠外部的一圈檐柱支撑。

南禅寺大殿   子文东 摄

王南老师在讲到此处时,说起老庄哲学——“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能用“有”(各种材料)将“无”(利用空间)做到最大化才是最厉害的啊。能用最少的材料建造出最大的空间,形态上还能保持较高的审美,这才是中国古建筑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王南《梦回唐朝》:“作为中国木结构建筑最古老的原点——南禅寺和佛光寺,就是我们的帕提农和万神庙。盼望中国建筑复兴的建筑学人,或者中国古建筑的忠实爱好者,首先应当去五台山瞻仰南禅寺和佛光寺,在梦回唐朝的旅程中,开启对中国建筑伟大传统的认识。”

建筑与人的关系很奇妙,每天进进出出的地方,常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当它发生了变化,又会有所触动。小时候总听到的一种说法“四致的院子”,家里刚盖好房子时,总有邻居说,你们家多四致。我一直没懂这个词意味着什么,走进独乐寺内的乾隆行宫,突然体会到了四致的感觉,就是很舒服,布局合理,让你置身其中,感到一切都很服帖,刚刚好。方方正正的小院子,漂亮精致的屋子,廊庑环抱,花草树木,有对称,有变化。只是后来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建造技艺的不断更新,渐渐匠人也不再雕梁画栋,家里某次装修后曾经的彩画变成了纯色,两侧配屋也变成了金属顶。每次回家都想着哪天再重回“四致”。

初次来佛光寺的时候,只是感觉到塑像好看,但是相见不相识,今年再看,已是由于平时的阅读或是学习的积累,能分出每一个塑像的形象了。像又开启了一层接收器,感受又丰富了一层,震撼也增进了不少。

学习多是这样渐进的妙处,也希望读到这里的你有一天也可以有这样的心境。得一本好书,犹如交一位好友,能够经引领得见高山,便心满意足。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